在清朝历史的长河中,乾隆皇帝的六次下江南之行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。这一事件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,即便在如今,也常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,尤其是其背后惊人的花费,当清单曝光,让现代打工人直呼难以承受。
乾隆为何如此热衷于下江南呢?从政治层面来看,江南地区向来是经济繁盛之区,“东南之财赋甲于天下”,其钱粮丰盈,是封建国家财政经济命脉。同时,江浙号称文物之邦,但在明末清初,此地进步思想荟萃,对清人入关反抗也最激烈,文字狱多发于此。乾隆南巡意在笼络汉族地主官僚及知识分子,安抚黎民百姓,缓和社会矛盾,巩固政权。此外,乾隆也想领略 “江南名胜甲天下” 的风光,以 “几暇之适情” 去 “眺览山川之佳秀,民物之丰美”。
展开剩余76%但这一次次南巡,背后却是天文数字般的花费。就拿行程中的物资准备来说,为了保证乾隆一行在长达数月的行程中衣食无忧且尽享奢华,筹备工作可谓煞费苦心。据记载,仅仅为了满足日常饮食需求,京城便早早将大量物资运送到各地。其中包括 75 头奶牛,以便随时供应新鲜牛奶;1000 只羊和 300 头牛,为膳食提供充足的肉食来源。光是这些牲畜的运输、照料,便需要耗费大量人力、物力和财力。
出行的交通工具也是极为奢华。乾隆所乘坐的御舟,堪称水上宫殿。船身装饰精美绝伦,使用了大量珍贵木材与昂贵的装饰材料。船上各类设施一应俱全,起居、饮食、休闲等功能区域划分明确。为了保证御舟的顺利航行,沿途需要众多纤夫拉纤。据估算,每次南巡雇佣的纤夫多达数千人,这些纤夫的工钱、饮食等开销,又是一笔不小的数目。
每到一处,行宫的建设与布置更是耗费巨大。乾隆下江南,所到之处必有行宫供其休憩。这些行宫并非简单的临时住所,而是极尽奢华之能事。以扬州为例,当地盐商为讨好乾隆,不惜重金打造行宫。从选址、设计到建造,每个环节都追求极致。行宫内部装饰精美,使用了大量金银珠宝、名贵木材和丝绸。家具皆是精雕细琢,瓷器、书画等装饰品也都是价值连城。有资料显示,仅扬州一地为乾隆行宫的装修花费,就高达数百万两白银。
除了行宫本身的建设与装修,周边的配套设施建设也耗费颇多。为了保证乾隆出行的安全与便捷,行宫周边需要修建宽敞平坦的道路,以供车马通行。同时,还要建设大量的护卫营房,安置随行的众多侍卫与官兵。这些配套设施的建设,动用了大量的人力、物力,花费难以计数。
再看乾隆南巡队伍的规模。随行人员不仅有众多的皇室成员、妃嫔,还有大量的官员、侍卫、太监、宫女等。据不完全统计,每次南巡随行人员多达数千人。这么庞大的队伍,每日的饮食、住宿等开销巨大。光是人员的口粮,每日就需要消耗大量的粮食、肉类、蔬菜等物资。住宿方面,除了乾隆居住的行宫,其他人也需要安排合适的住所,这也增加了不少开支。
根据相关史料记载,乾隆六次下江南,总共花费了惊人的 2000 万两白银。而在当时,全国财政的年收入不过 5000 万两。这意味着,乾隆下江南的花费,几乎占据了全国财政年收入的近一半。
我们不妨将乾隆下江南的花费与现代打工人的生活做个对比。现代打工人每日辛苦工作,拿着微薄的薪水。以一线城市普通打工人为例,月收入可能在万元左右。扣除房租、水电费、饮食费、交通费等日常开销后,所剩无几。假设一个打工人月储蓄为 2000 元,一年储蓄 24000 元。要攒够乾隆下江南花费的 2000 万两白银,按照清朝与现代白银的购买力换算(清朝一两白银大致相当于现在 150-220 元人民币,此处取 200 元计算,2000 万两白银约合 40 亿元人民币),即便不吃不喝,也需要 166666 年。这个数字,对于现代打工人来说,简直是天文数字,让人望而却步,也难怪现代打工人看到乾隆下江南的花费清单会被 “看哭”。
此外,乾隆下江南除了官方花费,还有民间赞助。江南地区的盐商便是最大的赞助商。在乾隆第三、五、六次江南行中,两淮盐商每次都捐银一百万两。盐商们如此慷慨,并非单纯出于对皇帝的忠诚,而是因为这背后有着巨大的利益诱惑。朝廷会选出特许经销商,划定盐场和销售区域,分配购销额度,盐商手里有券,才能做买卖。乾隆曾下令 “准其每引加耗二十斤”,这意味着每张券能多买 20 斤盐,为盐商带来了丰厚的利润。这种官方与民间商人之间的利益输送,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朝廷的财政压力,但也从侧面反映了乾隆南巡花费之巨,需要借助民间力量来支撑。
乾隆下江南这一历史事件,其花费之巨大令人咋舌。这不仅反映了当时封建王朝的奢华之风,也与现代打工人的辛苦打拼形成了鲜明对比。透过这一事件,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差异,以及财富分配和消费观念的演变。
发布于:江苏省如何配资炒股.配资实盘.靠谱的股票杠杆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